自行车车尾安装醒目的红色藤编便民箱,悦耳的自行车铃铛声回荡在村屯巷道……“每当看到这些自行车,听到这个铃声,我都觉得很安心。”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兴村70岁的壮族老人韦月珠说道。
这些自行车是当地“红藤义警队”的标志。“红藤义警队”是由地苏派出所发动民警、辅警、义警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24小时为各族群众提供便利服务。在河池,像“红藤义警”队这样的队伍已经成了警为民、民拥警的有效载体。依靠群防群治力量,更好地解决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河池市共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1万人,占总人口的85.6%。长期以来,河池市公安局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公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强服务、重保障、护平安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2022年,全市实现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7.68%、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15.3%、刑事案件破案数同比上升4.2%的“两降一升”工作目标,命案连续8年实现现案全破,全市群众安全感位居全区第二。今年1月,河池市公安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我们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各民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让民族团结这棵石榴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南丹县公安局里湖派出所所长张素波说。
南丹县朵努社区里湖派出所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警务室,为5800余名各群众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在党建引领下,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组建以服务管理社区治安为主责的“一警两队”,创造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里湖实践”。
“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要充分依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和社会力量,全面发动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河池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莫魁虎说。
该市公安局创新推出基层派出所分类分级及“警格+网格”管理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寓于基层公安工作之中,坚持警务与社务结合、服务与管理并重,用“警察蓝”守护“石榴红”,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人民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目前,全市共设置民族地区农村网格1.46万个、城区网格3391个,组建网格员队伍3.91万名,做到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实现工作联动、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平安联建、服务联抓。近年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500多起,消除各类治安隐患800多起,化解率达97%以上。
为实现对各民族群众的精准服务,河池市公安局把服务群众工作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近年来,先后推出20条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举措,出台271条便民利民措施,建设“警民共建学校”199所,“警民共建企业”125个,“和谐警民关系示范点”66个;充分利用智慧公安建设,创新推行“互联网+”人口服务、自助办理、上门服务等便民措施,办证效率提升40%以上,群众评价总满意度达99.95%。
各族民警争做榜样、当表率,成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主力军。毛南族女警韦玥伶摸索出 “一早二知三防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瑶族民警韦国东将年仅38岁的生命,定格在靖边一线;瑶族民警蓝支檀高举利剑斩黑恶,留下闪亮印记;壮族女警罗瑱在交通事故处理一线,一干就是20年……谱写了新时代人民公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