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率先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口岸”工作

时间:2021-11-25 19:55    来源:防城港市民宗委

 防城港市拥有海岸线580公里,陆地边界100.89公里,规划港口岸线94.9公里,其中深水岸线71.7公里。自东至西拥有企沙、防城港、江山、东兴、峒中等5个国家一类口岸,以及杨屋、东兴、滩散、里火、峒中等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点)。近年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口岸实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富裕主动仗,推动防城港市口岸边境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壮大口岸经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快速开展。防城港市紧紧把握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积极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按照“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加快推进已开放的渔澫港区、企沙港区、江山港区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中小港口建设,着力完善功能配套、优化通关环境、促进联动发展,壮大口岸经济。更好地发挥防城港市边境口岸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口岸贸易、物流和加工制造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口岸+”模式,加快推进防城港市沿边陆路口岸建设与城镇化、物流园、加工贸易区、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沿边经济带、临港产业等协同发展,形成“一口岸一方案”“一口岸一政策”“一口岸一体系”等工作机制,确保“口岸+”行动计划有序实施,逐步将边疆口岸打造成为展示党的民族政策、浓缩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反映各民族文化深度交融的示范窗口。

坚持完善口岸基础设施,促进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将民族团结融入文化旅游领域,坚持以旅游文化持续推进,以京族文化为主题,打造大清国一号界碑、兴边富民零起点纪念坛、山海相连广场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城市雕塑群,使口岸的旅游业富有地域特色,为积极探索中越跨境旅游提供文化支撑。以自治区编制《广西口岸开放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出台《广西沿边口岸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契机,编制印发《防城港市口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我市口岸发展定位,设定“十四五”建设目标,明确重点项目,统筹推进防城港市口岸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口岸监管与服务设施,提升智能化通关水平,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文化支撑。

加快建设“智慧口岸”,带动民族团结高能发展。利用广西智慧口岸信息平台(一期)建设成果,建设防城港市口岸现状多维展示和通关情况实时监控系统,接入口岸综合运营信息。继续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重点提升完善设备交接单无纸化、理货无纸化系统应用。争取自治区口岸办在东兴公路口岸及防城港口岸启动“单一窗口”2.0版项目建设,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业务高效协同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单一窗口”功能向跨境贸易服务全链条拓展,涵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边民互市、加工贸易等各类贸易方式,增进中越边民友好商贸往来,带动中越边民增收,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下良好经济基础。

积极发展特色班轮,推动民族团结高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充分发挥渔澫港区现有集装箱码头、海上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及航线资源,积极争取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支持,开行越南胡志明港—防城港、泰国林查班港—防城港水果航线,越南海防港—防城港水产品航线,鼓励船公司通过“冷链+普货”运营模式,逐步加大加密班轮开行班次。硬化煤炭通道、出入境车辆候检区停车场,绿化运煤通道,解决口岸道路扬尘、车辆乱停乱放、通关秩序不畅现象,着力打造各族群众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口岸整体形象,推动边境地区各民族团结和睦,促使边境口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力扶持冷链五定班列,带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制定、完善冷链班列的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和培育以冷链班列的货运形式运往消地,不断扩大冷链网络,提高冷链班列频次,打造冷链五定班列,打造区域性的冷链枢纽,并以此为边海联动的主要节点。聚焦“散改集”“海转铁”“普货+冷链”,持续扩大铁路班列运输规模。促进区域国际冷链枢纽集聚发展。立足加快企沙渔港基地、防城港(宁波)海洋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利用峒中(里火)、东兴陆路口岸,联动江山等边贸口岸开展海运模式互市,搭建国际水产品货运信息平台,将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水产品货源规模。高货值水产品、农副产品和水果往峒中口岸集聚,通过峒中和南宁高速公路与吴圩国际机场联动,快速销往全国。低货值水产品、农副产品和水果往东兴跨合区集聚,通过防东铁路和高速路,连接防城港市保税中心和东湾铁路,形成五定班列和特色班列,打造“边海、边铁、边空、边保”联动的国际冷链产品加贸平台,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多角度将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祖国南疆边境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