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多举措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时间:2021-07-21 11:32
来源:贵港市民宗委

近年来,贵港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

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开展“贵港记忆 遇见非遗”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动。2020年共播出8期,深受网民喜爱。关注直播的网民约达45万多人。二是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壮族三月三”文化嘉年华活动,宣传展示贵港民族优秀文化;三是开展文物和非遗保护宣传。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科学普及活动周”等节日,开展文物和非遗保护成果宣传展示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四是举办“寻味荷城”美食评选活动。发掘和培育“千层莲糕”、“荷味全鱼宴”、“荷香莲藕饼”等上百种贵港特色美食。五是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旅游推介会、商品展销会等活动。“2020年广西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乳泉井小礼盒”荣获银奖,竹木芒藤编织工艺品“竹篮”系列产品荣获优秀奖;“2021年非遗美食大赛”中“白玉蔗螺蛳牛腩煲”、“覃塘五仙棕”获铜奖。六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编排戏曲服饰展示、“单刀枪”表演、锣鼓击乐、经典剧目选段等节目,让戏曲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近戏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资源为媒介,扎实稳健推进文化基础建设。一是积极做好文物和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认定、公布和申报工作。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于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安校水柜习俗于2021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是推进特色博物馆建设。截至目前,完成贵港市自然博物馆(临时展馆)、桂平市金田起义博物馆、谭寿林史迹陈列馆、中秋起义陈列馆等7家特色博物馆建设。三是完善传统文化管理体系建设。贵港市文物局、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港市自然博物馆、桂平市金田起义博物馆均已挂牌成立。四是有序实施抢救性维修。2017年至今,完成罗泊湾一号汉墓、大南门等20多个重要文物的维修和修缮。五是加强非遗保护展示平台建设。全市建成15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六是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全市98%行政村建设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内部设置有村史室,让乡村群众得以留住乡愁。七是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建设。全市建成10家非遗就业工坊,累计帮助60户约300人完成脱贫。八是完善法律法规建设。2018年制定出台《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保护条例》,2021年《贵港市古码头保护条例》《贵港市红色遗址保护条例》正在紧锣密鼓编制中。

以学术为纽带,不断强化优势文化资源输出。2015年,贵港市成立贵港市金田起义研究会,研究会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办了太平天国网,创办会刊《金田起义研究》,已出版九期,发表论文《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打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对策探讨》,编辑出版有《太史拾遗》一书。近年来,组织举办了金田起义165周年学术研讨会、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广西社会与经济学术会议暨田野工作坊活动、晚清社会与太平天国学术研讨会暨金田起义田野调研活动等,邀请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参加,报道信息300多条,有效提升了贵港市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9年11月,贵港市组织召开“岭南首郡——桂林郡考古成果价值研究和遗址保护研讨会”,区内外共21名顶尖的秦汉考古专家出席,17家全国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在全国历史文物界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