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苗寨、小桥流水、山歌油茶、树茂花香……近年来,资源县通过“旅游+”模式,让苗乡瑶寨群众依托旅游成功转型,辐射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及民宿、餐饮业等产业发展,奏响少数民族脱贫乐章。
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户11404人中有11317人实现脱贫。据统计,该县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16.03%降至2019年底的0.21%,其中旅游贡献率达38.69%。2019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总消费达75亿元,同比增长25%。
旅游+就业
“世界最美漂流基地”的资源县五排河起始车田苗族乡,过两水、河口两个少数民族乡,经龙胜入柳江到珠江,哺育着近7万苗瑶同胞。尤其是近三年国际漂流赛在五排河举办,更使五排河蜚声中外,游客骤增。“我打小在五排河岸长大,又在五排河旅游公司做了21年的船工,对河道的滩湾深浅非常熟悉,现在公司又聘我为应急安全管理员,收入不仅提高了,也更稳定啦。”资源县两水苗族乡2019年已脱贫户刘军伍擦着脸上的汗水说,“我这不刚下了船,村里的第一书记又送来几百尾鱼苗,我急里忙赶地要趁早把苗放到鱼塘里,天气热,怕鱼苗坏了。”
五排河漂流
“最多的一天发船120多艘。”看准商机在五排河漂流返程中途筹建“烟竹汽车营地”的康桂福说,“汽车营地与五排河漂流形成优势互补,使游客的吃住行玩形成一套服务体系。”烟竹汽车营地是隶属于五排河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康桂福4年前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脱的贫。据其介绍,像他这样的贫困户整个公司有几十户,都是五排河沿岸的车田、两水的苗瑶民众,分别从事船工、售票、安全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工作之余,他们大力发展种养产业,还加入西红柿、辣椒等种植合作社,现在都已脱贫摘帽。
旅游+绿色产业
“现在我们在村里也有钱挣,完成收割后不用外出打工了。”两水苗族乡塘洞村妇女刘良秀脸上挂满了笑容。随着近年来资源县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她的生活也变了节奏。闲时的她不再和周边的妇女聊家长里短,而是一起唱着苗歌打着油茶,招待来体验红色文化的游客。
资源县机关单位干部在塘洞村体验长征精神
“以前养的土鸡土鸭都卖不出去,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销路不用愁,收入也增加了。”该村已脱贫户陈理梅依托村里发展的红色旅游产业实现脱贫。塘洞村地处著名的老山界脚下,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就经过该村。两水苗族乡以该村为示范点,结合实际情况引导村民发展生态种养、食用菌种植、竹山鸡养殖、农特产品深加工、民宿等产业,形成“红色旅游+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传承文化
“旅游火了。”资源县河口瑶族乡葱坪村坪水屯2019年已脱贫户曹玉珍一边打油茶一边开心地说,“在家养土鸡、摘茶叶、种公式子,再整理几间空房接待外来游客,比外出务工强多了。”河口瑶族乡从2018年起对百年茶树进行鉴定挂牌,引进茶企业,整理、拓展茶文化,打造“一乡一品”,葱坪村古村落茶文化历史因此得到充分挖掘。
该乡通过举办以“闻茶乡·品坪水·助脱贫”为主题的采茶节,邀请四方嘉宾前来赏古树、品古茶,推进“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打造以坪水屯为代表的“山清水秀、休闲农家”旅游品牌,推动坪水屯由卖农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发展。特色茶文化、瑶族风俗的挖掘,以及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改造,使该屯成为资源县瑶族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该乡通过线上直播、制作VR全景地图等创新手段,进一步强化品牌的宣传推广,让生态旅游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车田苗族乡群众采摘辣椒
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河口瑶族乡在瑶族特色木屋、村寨的基础上,整合资金实施农村风貌改造、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山歌传承发展、农家乐、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语言、婚姻、服饰等民俗文化,打造瑶族特色旅游文化宣传长廊,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旅游+特色农业
“天气好想带小朋友出来透口气,散散心。来之前,我们挑选了好多地方,最后选择了这里。”带着家人从桂林专程来采摘大球盖菇的王先生开心地说道。石山底屯山水环抱,球盖菇丛丛蔟蔟,小野花层层叠叠,很适合带小朋友来感受农村生活的乐趣。乡村公社负责人兰永忠看到田里热闹的采摘场面,笑着说道:“今年我们种植大球盖菇,发展的不仅是特色种植产业,更是打造一片充满趣味的生活乐土。许多游客来采摘大球盖菇、辣椒体验生活,都说采摘、用餐、休闲、住宿各式体验感都是满分,是城里游客久宅家中、散心透气的好地方。”
河口瑶族乡坪水屯群众采摘新茶
该乡通过粤桂帮扶资金打造车田扶贫产业园食用菌种植加工基地,在石山底等地新种食用菌100亩,为全乡218户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户提供就业岗位,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兼顾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展农家乐旅游、观光农业。在房前屋后的瓜棚豆架、田间地头种植新鲜蔬菜、养殖土味禽类,打造“苗家菜园”,为游客提供了天然绿色食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满足了游客对饮食健康营养的追求和对悠闲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苗寨里建立农副特产交易区、小吃区,在这里展示、交易原生态的红薯干、猫屎糖、冬瓜糖、手工艺品等,一方面方便游客购物娱乐,另一方面村民通过销售特色小吃、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