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市辖区,截至2020年,七星辖区常住人口38.7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4.7万余人,包括壮族、瑶族、回族、侗族、苗族、满族、维族等多个民族成份,约占全区常住总人口的12%。其中壮族人数最多,达25637人,辖区有栖霞禅寺、祝圣寺、码坪清真寺、龙门堂基督教聚会点,教职人员22人,信教群众7000余人。
七星区区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七进”创建工作中,把民族团结进步进农村(社区)和乡镇(街道)作为重要抓手,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整合力量,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乡镇(街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覆盖率100%,农村(社区)覆盖率69%。七星区被命名为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七星区毛塘路社区被命名为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七星区辰山社区、码坪社区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16家单位被命名为桂林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方式。向全区干部群众发起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动员令”,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全区各级各部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组织小学、初中2个学段的学生积极参加自治区在“空中课堂”上开展的“壮族三月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报纸等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和事例,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共同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
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培育选树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动桂林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组织开展了今年桂林市第二批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示范单位评审命名工作,推荐上报了12个桂林市(4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与桂林本地几所高校合作出品了原创类“微说漓东”主播视频和“声动漓东”音频点播类栏目,依托群众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结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等活动主题,邀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代表进社区、进单位开展“德耀七星”巡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宣扬民族团结,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洗礼。结合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联合高校开展活动开发线上预约志愿服务微信小程序“漓东微志愿”,逐步构建起一个线上互联、线下互动的智慧志愿服务生态系统,提升群众参与和体验志愿服务的便捷度,妥善处理来源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
提升创建平台建设,打牢民族团结坚实基础。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毛塘路、码坪、辰山3个社区分别获得全国、自治区、桂林市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特色鲜明、亮点纷呈。通过报纸媒体、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推广三个社区的工作经验,召开现场会让大家亲身感受,开展经验交流让大家分享体会,通过立体式的宣传推广,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标杆。要求各乡办在民族工作中不求面面俱到,力求贴近实际,做出特色,做不了全能冠军,就做单项冠军,每个街道、社区都要干出一项以上拿得出手的创新工作,年底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新案例评比,目前,基层各单位已有10多项创新工作报民宗局备案。
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巩固维护和谐发展。以“壮族三月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会议、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媒介,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等四项基本教育,切实增强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夯实民族团结和谐的群众思想基础。认真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工作,打好“民族文化艺术节”文化品牌,让民族文化元素成为其中最耀眼的风景,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壮族山歌擂台赛、民间民俗百工展示、民族美食文化等系列民族文化活动达到100多场次。
将民族团结工作常态化。近几年来,各街道办把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作为街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民族工作常态化。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带领各党支部学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党支部“三会一课”当中,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