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多措并举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0-09-23 11:10
来源:钦州市民宗委

在钦州市的常住人口中,除壮、汉2个世居民族外,还有瑶、苗、京、侗等21个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约47.7万人,占总人口的11.3%,其中壮族人口46万,占总人口的11%。全市有壮族聚居自然村943个,分布在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16个镇116个行政村(社区)。壮族人口占50%以上的有钦北区大直、贵台、大寺、那蒙、新棠和钦南区黄屋屯6个镇。目前,全市有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分别是《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和《钦州跳岭头》,自治区级21项,市级52项。3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动静”结合,培实民族文化沃土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长效机制,全力打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积极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纳入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突出五年发展重点;把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部署、同落实,确保政府加大对民族文化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和项目落地实施。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该市民族团结专项绩效考评,通过绩效考评“指挥棒”大力保护和弘扬我市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台《钦州市城市品质提升实施方案》,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举办城区民俗文化活动常态化等措施,让英雄文化、民族文化、戏曲文化看得见。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平台建设。建成2个烟墩大鼓传习基地、4个跳岭头传习基地、1个综合性非遗传承基地、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个艺术培训基地。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物的收集工作。开展钦北区那蒙镇、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委勒菜村等地壮语方言词汇收集项目,顺利完成记音和整理记音材料、录入整个过程,整理该方言点的语音系统,建立钦州市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资料库,为保护壮族的语言文化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有关部门从民间征集到跳岭头面具、木偶、烟墩大鼓、壮锦等文物一批。连续三年隆重举办“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活动覆盖4个县区,吸引人民网、凤凰卫视等十多家重要媒体对钦州文化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连续举办五届“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与往届活动相比,2020年的活动形式有所创新,特别策划迎火—火种传递仪式,还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积极开展大型文体活动。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举办三届钦州跳岭头民俗文化节活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跳岭头的动人风采;2016年至2020年,连续举办四届钦州市 “宁越花园杯”烟墩大鼓大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秉持“匠心”,夯实民族文化发展基础

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投入到全市116个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社区)共建设了农家书屋109间、公共服务中心58个、体育健身工程11个、篮球场181个、演出舞台132个、全民健身路径6条。为方便群众看采茶戏,在钦州城区的四个社区新建四个小舞台。另外,还在刘永福纪念馆工程中设置戏楼展演钦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图书文博基础设施不断增加。2016年北部湾博物馆投入使用。57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和图书室,村级图书室有521个,藏书量33.2万册。各县区争取资金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例如灵山县、浦北县都建设了博物馆,钦北区建设了非遗传承基地、数字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

保护传承,注重挖掘和打造民俗文化

一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获得成功。“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钦州跳岭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有“烟墩大鼓”“八音”“钦北采茶戏”等9项,市级非遗项目有12项。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平台建设。建成2个烟墩大鼓传习基地、4个跳岭头传习基地、1个综合性非遗传承基地、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个艺术培训基地。开展少数民族方言和文物的收集工作。市民语办开展钦北区那蒙镇、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委勒菜村等地壮语方言词汇收集项目,顺利完成记音和整理记音材料、录入整个过程,整理该方言点的语音系统,建立钦州市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资料库,为保护壮族的语言文化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有关部门从民间征集到跳岭头面具、木偶、烟墩大鼓、壮锦等文物一批。2012-2013年,对壮族历史人物黄明堂墓和故居进行修缮。2016年,市文联组织全市骨干作家,编写出版《钦州古代乡贤》一书,重点编写钦州壮族文学大家冯敏昌的事迹,该书的出版在钦州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

创新思路,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积极开展薪火传承文化活动,深入大、中、小、幼学校开设钦州坭兴陶、粤剧、钦州采茶戏、钦州海歌、烟墩大鼓、书法、民族舞蹈等课程,采用定点定时授课。每年授课达300多课时,参训青少年学生600多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走走英雄路 听听家乡曲”钦州城区民俗文化常态化演出活动,在刘永福广场至江滨公司段安排烟墩大鼓、粤曲和采茶戏表演的非遗项目民俗表演活动,每周一、三、五和六演出,每晚惠及群众5000多人次。市文联在全市实施“千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创建文艺村和文艺户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部分少数民族舞台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如:壮族舞蹈《纵情岭头》、民族民间舞蹈《鹤舞》、京族说唱《刘永福拒接总统印》等都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在影视剧方面,钦州市委宣传部协助广西电影制片厂2009年拍摄了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寻找刘三姐》,2010年拍摄了融合广西各民族生活画面的25集电视连续剧《红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