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行动
时间:2022-06-23 08:53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今年以来,梧州市按照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工作部署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引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发展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梧州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学习内容,纳入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体系,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校)、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教学课程。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按照培训内容、形式、效果“三统一”的工作要求,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梧州市有关会议精神,聚焦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集中培训。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落实创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立足旅游资源禀赋,汇聚各方智慧力量,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深入挖掘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丰富景区文化。积极探索“茶+康养+旅游”模式,推进茶产业与生态乡村、健康养生及文化旅游建设相结合。通过建设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国家特色小镇”,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等产业发展载体,统筹兼顾茶农、茶企利益,有力带动各族茶农增收致富。充分挖掘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茂圣茶业等的历史文化及现代工业旅游资源,开展茶旅融合运营,开设客栈、餐饮、采茶炒茶体验区等茶园观光旅游及茶企工业旅游服务,不断丰富内容供给、盘活文旅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全域旅游新要素,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近年来,六堡茶生态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三聚焦”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积极聚焦产业体系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等目标,以推动六堡茶等具有梧州特色农产品发展为抓手,打响“梧”字号农业品牌。将六堡茶列为县级“5+2”和村级“3+1”产业,2022年,计划投入六堡茶项目的衔接资金规模为2.2亿元,共有77个六堡茶项目纳入2022年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储备库。同时,加强优势产业品牌建设,打造优势产业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岑溪市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植入古典三黄鸡、澳洲坚果等优势产业,计划2022年投入200万发展三黄鸡产业,投入1100万发展澳洲坚果种植。龙圩区计划安排2069.27万元发展微生物生态养鱼、稻螺鱼等10个本地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力争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产业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策划推出梧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故事微视频比赛,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例、杰出人物代表、以及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充分利用千年古郡、茶船古道、百年商埠等多元立体文化资源,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梧州故事”,夯实各族群众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梧州教育在行动,进一步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基层治理”融合发展。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新发展阶段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和方法,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健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法律六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式,在重要民族节日将法治宣传融入民族民俗主题节庆活动。通过到各村屯开展巡回审判、定期走访巡查、开展法治讲堂的方式为各族群众提供咨询、调解、诉讼“一站式”服务,全面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民宗+法院”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涵,在各行政村打造“同心文化”广场、长廊,民族学校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法治教学实践基地,常态化推动民族政策宣传、法治服务和法治宣传进村屯、进校园,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