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提案聚焦家庭教育问题

时间:2019-03-12 00:00    来源:团结报

2019年春晚,由沈腾、马丽领衔的小品《占位子》赚足了笑点,其由争抢教室座位引发的家长教育焦虑问题也再度引发社会的深思。

事实上,近年来,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那么,家庭在教育中到底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破解?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提案,聚焦家庭教育发展,从家校共育、舒缓焦虑、营造环境等角度提出解决之道。

推动家校教育良性互补

“本以为孩子上了小学后我就‘解放’了,结果没想到却变成了‘兼职教师’,孩子的作业变成了全家的作业,语数外各项作业都要家长批改、检查、确认无误后签字,批改作业,不应该是老师该做的吗?”谈起家有小学生的初体验,6岁的强强爸爸向记者诉说着自己的各种不理解。

“这实际上是家校共育过程中责任边界不明确给家长带来的困惑。”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直指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而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报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则显示,九成以上的班主任认为家校沟通存在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同时,“三点半难题”“家庭教育缺位”“家长微信群管理不当”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为此,民进中央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责任边界不明确;学校开放度不够,家长参与学校工作不够深入,对孩子在校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学校和家长对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

美国受教育者协会的研究报告曾表明,父母参与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凡是家校合作比较多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就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师生关系有改善,教师的权威形象都会明显不一样,反之,没有参与家校合作的家庭,孩子表现就很一般。

那么,应如何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人生最长远的老师,要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性互补关系。”朱永新说。

对此,民进中央在提案中给出了具体方案,如,在学校章程建设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条款设计,指导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全体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家长不同于学校和老师的监护责任和权力、权利,帮助家长区分自己和学校的学生安全责任分工,为预防、缓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铺垫。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家校联系机制,明确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模式,设立家庭教育专项基金。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日常交往联系,增进家校信任。

朱永新强调说,家校合作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不是各自独立的教育孤岛,而应该形成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个环岛链。家庭、学校、社会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地产生磁场,才能发展为精神的共振。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也指出,要不断完善妇联、村(社区)及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支持,要通过政策解读、专题培训、主题研讨、现场指导、案例展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监护权和教育权。

缓解中国式家长教育焦虑

“周一晚:钢琴课,周二晚:英语课,周三晚:编程课,周四晚:围棋课,周六上午:英语课,下午:游泳课,周日上午:跆拳道课。”这是7岁北京小学生乔乔的课外班课表,小小的身躯一周几乎无间断地高速“运转”着。

“我们也心疼孩子,但没办法,周围环境就是这样,我爱我的孩子,不想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乔乔妈妈无奈地说。

乔乔妈妈的做法,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家长教育焦虑。2018年,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最高,集中在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课外培训班等问题上。

“最好的教育资源是父母,与其把孩子送去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如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朱永新说,人的一生,真正可以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要放松心态,多陪伴孩子一起读书、游戏、体验人生,“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家长爱孩子、关心孩子,但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不知如何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这种专业知识的缺乏,不分城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海南省委会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则表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说你社会地位多高,或者其他知识多么丰富,就能做好家庭教育。”

“的确,家庭教育水平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朱永新告诉记者,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要邀请有关机构和专家指导家长“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性,纠正其片面化的升学竞争观念。

朱永新同时建议,教育和有关部门要帮助家庭缓解教育焦虑情绪,帮助他们了解子女品行教育、亲子关系的科学知识,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知晓教育政策内容,以减轻家长教育孩子的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和时间成本。

民进中央还建议,规范要求家长配合、支持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不宜布置过多超出学生身心特点、超出学生能力发展阶段、不符合教育规律,主要依靠家长完成的手工操作、PPT展示,或机械式背诵记忆的应试教学内容。

这样爱孩子刚刚好

今年1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要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朱永新也认为,要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方教育主体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发展,父母、孩子、教师及相关人员共同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鼓励妇联、关工委、宣传部门、村(社区)等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

“通过宣传引导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帮助家长切实转变只有‘上重点大学’才是教育成功的观念,尊重子女的客观差异,科学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标准。”朱永新说。

民进中央还建议,要鼓励学校借助视频音频交流手段,通过“代理家长”“爱心爸妈”“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等公益形式,帮助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营造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样重要。2018年8月,家庭教育立法正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第三类立法项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家庭教育,将启动家庭教育法立法研究与家校共育共治机制实践试点。

今年全国两会上,潘惠丽也带来了一份呼吁推进家庭教育全国立法的提案。对此,潘惠丽表示,要通过法律明确家庭教育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尤其要明晰父母的责任,避免一些家庭“管生不管养”的消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