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专家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我们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小康,帮助850户农户实现年均纯收入增收两万元以上。”近日,看着丰收在望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森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韦春梅欣慰地说。
位于森里村纳洞屯的广林食用菌种植基地在2016年建成以来,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先群多次带领食用菌专家团,前往基地开展技术培训,解决农户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今,基地采取“党建+科技+基地+贫困村+农户”模式,种植云耳、秀珍菇、香菇、灵芝等多个食用菌品种,销售额达7650万元,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增收亮点。
这是广西统一战线百名专家服务团持续18年“送技献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广西哪里最贫困,百名专家服务团就向哪里聚集;哪里需要资源,百名专家服务团的平台就在哪里搭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冯华清告诉记者,服务团2004年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传知识、送技术、献智慧活动,成为党外高层次人才联谊沟通、实践锻炼、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载体。
“在这么多身份标签中,最令我引以为豪的还是专家服务团成员,它不断督促警醒我,肩上不只担负科技攻关重任,更担负着为百姓服务的使命。”服务团成员、广西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蒋艳说。近年来,通过开展“百名专家联系百个贫困屯、百名专家联系百家企业”双扶行动,帮助超100家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创新,推动海洋养殖、葡萄、沃柑等50多个特色产业发展,覆盖20多个贫困县500多个贫困村,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
“要让每一个种柑橘的人都懂得黄龙病的防控方法。”百名专家服务团原团长白先进还记得,20多年前,黄龙病是广西柑橘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白先进任广西农业厅总农艺师时,便四处奔走呼吁防控黄龙病。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防控黄龙病的方法。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各市县逐步重视起来,纷纷为果园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最终,成功将全区柑橘黄龙病发病率降到1%以下,使广西从柑橘黄龙病重灾区变成全国第一的柑橘主产区。
2019年,百名专家服务团由广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内设机构,调整为隶属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管理,将专家服务团原来4个组的架构进一步细化,按专业领域细分为科技创新、农林渔牧等6个分团,让专家在专业团里开展活动更具身份认同感。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百名专家服务团充分调动每个专家领域优势,遇到问题,各个领域专家共同出谋划策,问题很快便能得到解决。”百名专家服务团副团长、农林牧渔分团长、广西林科院总工程师杨章旗说。
杨章旗是松树研究专家,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亚系内近交率偏高的技术难题,培育的不同层次良种两次刷新国内马尾松生长纪录,居全球200多个松类树种前列,通过创新“研究—示范—推广”体系,实现成果高效转化。“近几年,我们地处边境的宁明县桐棉镇恭敬村,结合松树骨干育种资源保护与恢复,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杨章旗告诉记者,服务团通过引导聚焦产业优化升级、乡村振兴、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提供建言献策、技术支持、“双创”助力等多类型服务,打造了一系列服务团品牌。
“我们服务团中的专家,涉及生物、农业、民族学等40多个专业。团中的每一位专家不仅深耕各自的研究领域,还为振兴家乡团结在一起,他们攻坚克难的每一步,都是在迈向一个美好的未来。”服务团副团长、广西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霍林教授说。
历时5年建设,由霍林牵头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主持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综合调查数据库,已通过验收。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系统性研究中南半岛国家的数据库,服务于政府、高校、智库、跨国企业、民间组织等各类人员的不同数据需求,为政府政策的形成、跨国企业的决策制定等提供基础性服务。目前采集数据超过20亿条,每天新增数据超过29万条。“项目建设的数据库为我国研究东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填补了对东盟相关研究的空白。”霍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