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芳,女,1979年4月出生,瑶族,贺州市人,民进会员,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基地负责人。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第四届贺州市政协委员、第十届广西青年联合会委员、广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西民间工艺大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者,民进广西经济界会员联谊会副会长,贺州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李素芳通过“传承人+农户”的形式创办了八步区黄石瑶家服饰文化设计部和贺州市瑶族服饰艺术工作室,通过“农户+协会+企业”的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生产线”,不仅带动了瑶绣经济,还促进了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每年仅此一项就为黄石村增加20万元的收益。李素芳与地方政府联合,借助瑶秀产业帮助妇女群众脱贫解困,谱写了一首首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赞歌。
瑶族服饰里的文化密码
早春,二月,初升的阳光斜着照进李素芳瑶族服饰艺术馆的大厅内。大厅正中间的四方大长桌上,李素芳正埋头赶工一块头帕。这是几个月前步头镇一位瑶胞为女儿订制的嫁衣,现在已近收尾。绣针安静乖巧,在李素芳的指尖上下翻飞,间或泛起点点银光。针尖如精灵,点啄布丝,靛青棉布上即刻彩意盎然。
李素芳的瑶族服饰和刺绣艺术馆,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一个单位大院内。艺术馆装饰简洁古朴,悄然低调。那满屋子的瑶族“五色衣”,在阳光和灯光的混合照耀下,泛起绚丽的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惊艳。
案头上,几顶高高尖尖的帽饰特别引人注目,白色、红色饰边的青色布帕一层层重叠成尖头竹笋的形状,富丽堂皇。细细一数那些彩色布帕,竟有30层。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估计有近20斤重。
李素芳轻言细语地向宾客介绍,世居贺州的过山瑶、平地瑶、土瑶服饰各有哪些特点。单是那些帽子就令人眼花缭乱。据了解,仅仅过山瑶这一系,就分尖头、平头、包帕三类,再细分下去,尖头又分为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有包锦、缠纱两种,包帕则分单帕、重帕。
一整套瑶族服饰,从头到脚分有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还有精美的银饰佩挂。无论衣、褂、襟、裙、头帕还是腰带、挎包(锦袋),都以绿、红、黄、白、黑五彩棉线刺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瑶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瑶族服饰以刺绣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动物纹饰反映了瑶族原始的渔猎方式,植物花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人纹形体现了瑶族的宗教崇拜,山纹海纹则象征着瑶族先民迁徙时跋山涉水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李素芳在认真劳作
2006年10月,以贺州尖头瑶服饰为代表的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个时候,李素芳和母亲李小莲已经从事瑶族服饰制作有很多个年头了。靛青棉布上那一格格、一排排、一列列密密匝匝的针线间,深藏着瑶胞的生命情感和历史密码。
服饰从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李素芳的瑶族服饰艺术馆,过往的游客总会在这里挑选一条瑶族“哈喜”或者一两个钱包、手机袋。那些纯手工制作的精美瑶服,价格少则三五千,多则过万,游客们连连称赞,却又不由疑惑:“这么贵的价格,谁来买呢?瑶胞们还会穿吗?”
的确,穿着如此繁复的服饰从事生产劳动很不方便。因此,田野间几乎看不到穿着本民族服饰的瑶胞。随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打工,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都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穿过千年历史光影的瑶族服饰,如何能逃脱这看似必然的命运?
李素芳的回答出人意料:“我的顾客主要是本地瑶胞。在传统生活中,所有的瑶族家庭在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都必须配有一套完整的传统瑶服。老人们说,这样在新人穿着盛装拜堂的时候,祖先们才承认这一对瑶族新人成婚了。目前,不少村镇都搞起了民族风情旅游,穿瑶服唱瑶歌特别受游客喜欢。最重要的是,市县、乡镇甚至村屯里面的文艺活动也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才穿的瑶服,平常也有了展示的机会。”
去年夏天,贺州三县两区刮起一股“我来露一手”的文艺旋风,市文化部门和高等院校联合举办了多场创艺文化节。这是一个面向草根的群众文艺赛事,农民占参赛选手的50%,其中近半数表演的是瑶族传统歌舞。李素芳组织了100名来自各个瑶族山村的绣娘,参加了一个创艺节的展示活动。他们穿着节日盛装往台上一站,整个舞台如红云漫卷,又像火把满天,洋溢着自然的力量与美,城里人看得近乎“窒息”,获得现场市民的高度称赞。
李素芳设计制作的服饰在服装设计展上展出
老一辈压在箱底的五色衣,在阳光下重现着霞光一般的色彩。打工的年青人节假日回到村里,随着长者一起舞狮舞龙,情不自禁穿起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服装。他们结伴找到李素芳的艺术馆,报上自己村镇的名字,步头镇、富罗镇、里松镇……李素芳会针对他们各自村寨的瑶族支系,给他们选择不同的服饰或者各种配饰。
“那些时尚衣服好看归好看,但没有味道。现在很多的瑶山人都感觉还是戴起自己的头饰,穿上自己的五色衣,最漂亮,也最自信。”李素芳说。
只有传承,才能永存
李素芳的制作瑶族服饰的手艺来自于母亲李小莲,李小莲是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的西山瑶,属过山瑶的一个支系。李小莲从12岁开始就跟着族里的女性长辈学习刺绣,18岁就能整套出售自己缝制的瑶族服饰,2012年她获得“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妙手巧心,李素芳不仅跟着学,还带动家人将瑶族服饰作为产业来传承发展。因为企业创办得有声有色,2015年底,李素芳经贺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市级传承人”。
李素芳的爱人是壮族,弟媳是汉族。这个多民族家庭中的年轻人有见识有胆量,开起了以生产、销售为主的民族服饰家庭作坊。随着市场不断扩大,作坊开了一家又一家。2012年,第三家店面又开业了。不久前,3个店面统一由广西文化厅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基地”。他们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基地与520多位绣娘建立了合作关系,绣娘年龄最大的82岁。2017年,仅仅是李素芳的黄石工作室就生产瑶族刺绣21000多块,加工瑶族传统服饰约2000套,以及12000余件瑶族布艺手工艺品。
自2012年开始,贺州市八步区在几所民族中学开设瑶绣传习班,李素芳是教员之一,每周教授两节课。小店布案下的大箩筐里,全都是学生们的刺绣作业。一块块看过去,卡通笑脸、太阳、红心……“不管学生绣什么,都鼓励。先培养他们的兴趣,再慢慢带入门”,李素芳说。
经过多年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服饰入户率在贺州的瑶胞当中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李素芳估计,从以前的10户只有一套,已经提高到10户拥有六七套。黄洞乡、步头镇等瑶族乡镇,基本达到了一户一套。“近一两年,重新穿回民族服装办婚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李素芳说,瑶族多在秋、冬季办结婚典礼,经过大半年的备料、加工,年初向李素芳预订的三四十套瑶服盛装在农历十月份前后就已经相继取走。
新人们将婚礼光碟送给李素芳。随手拿出一张放进电脑,影像伴着唢呐同时放送。送亲、迎亲的队伍,往来宴席的亲朋好友,隆重登场的新郎新娘,绚丽服饰目不暇接,整个婚礼如同荡漾团团五彩云霞。瑶胞们向李素芳道谢,有了传统盛装,“拜堂”仪式才真正显得隆重而富有意义。
李素芳组织村屯农户表演刺绣制作
穿起瑶服的同胞越来越多,李素芳“压力”不小。“瑶族有好多支系,服饰也不相同。村村不相同,寨寨有特色。我要经常去各处采风,才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同时,为了迎合贺州市打造“长寿贺州,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更多的域外游客的喜爱,李素芳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人力,对瑶族传统服饰和瑶族刺绣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制作,推向广西区内外的旅游市场。这几年来,李素芳先后抽出时间参加了“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高价研修班”“2015年中国刺绣图案高级研修班”“2015年和2016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培训班”等多个国家级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和产品设计制作水平。2016年底,李素芳刺绣品《瑶族鱼图腾》和《瑶族盘王印章》两类作品共200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定为民族特色装饰物加以征集,装饰在笔记本封面上。这些笔记本作为高档礼物赠送给各个国家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项目的各级官员。2018年3月,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李素芳及其母亲李小莲共同设计并制作的瑶族服饰“刺绣-瑶绣新释”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
2018年11月4日,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李素芳回到家乡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向瑶族同胞传达了大会的精神
现在的李素芳更加忙碌了。她在自家位于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的宅院和山场里修建了一个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的贺州市瑶族服饰传承基地。李素芳组织各个村子的绣娘在基地里做技术培训,同时在基地展示馆里展示了多年来从各个瑶族村寨收集得来的老旧服饰和各种与制作服饰相关的工具超过1000件、套。基地还组织周围村屯农户的富余劳动力和贫困农户、返乡农民工参与刺绣制作或者瑶族服饰展示活动,以此带给村民更多的家庭收入。李素芳在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自己作为一位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