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天警方公布调查结果,21岁男子“胖猫”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引发的舆论事件,终于真相大白。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一段平常的恋爱关系,经幕后“导演”操控,演化成了一场侵犯隐私的大型网络暴力。
感情上,“胖猫”与谭某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并互见亲友。 金钱上,“胖猫”向谭某转账317次共计79.9万余元,谭某向“胖猫”及其亲属转账179次共计46.3万余元。在跳江前,谭某明确表示拒绝“胖猫”的转账。 舆论上,“胖猫”的姐姐刘某操控舆论:用大号怀念弟弟,小号曝光谭某个人信息;找人代写文案以博取网民同情;截取聊天记录要显示谭某“是捞女+骗子”;购买流量提升事件热度等。
斯人已逝,唯愿逝者安息。这段恋爱里的感情纠葛我们无权评判,毕竟我们都是局外人,再多的情感带入,都无法与当事人感同身受。但近年来,卖惨引流、消费同情的网络事件屡屡出现,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网友的真诚总被辜负?为何大众的善良总被变现成流量?
平台发展“流量经济”无可厚非,但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每次都“慢半拍”。
如今各类网络平台的崛起,让大家可以一起学知识、追热点,寂寞得到了打发,眼界得到了增长。
但“流量至上”时代,平台每次对此类事件的“慢半拍”处理,往往会让网友们的真诚与善良“碎”一地。平台与博主虽然赢得了流量,却让网友在悔恨中“怀疑人生”,发出“为什么又反转了”的灵魂之问。
像“25岁男子编造肝癌博同情”“团队策划让凉山小女孩哭着卖苹果”,以及此次事件,如果平台能早一步依法依规介入,被消解的社会信任或许就不会这么多。
当然,介入不代表不允许发声,而是平台可以派专人跟进一些“网络拉锯战”,可以与当事人适当沟通,可以用技术手段进行提醒。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平台只要不掉进流量的“钱眼儿”,正义被消费、同情被变现、真相被蒙蔽的次数一定会大大减少。
政策的“工具包”还要不断更新,不能总让网友被利用和消费,产生“又被打脸”的尴尬。
随着警方公布调查结果,估计许多网友今晚又会睡不着。要从根本上解决网友这种“懵圈”的状态,相关政策的“工具包”就需要不断更新,要在禁言、封号、整改、处罚等措施上继续装补丁、修漏洞。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就此次事件来说,如何让“水军”在接单时就望而却步,如何让“吃人血馒头”的谣言不跟风出现,如何让施暴者不能换个“马甲”再次登场,都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思考。如果是技术不足,就补齐技术;如果是规则不全,就完善规则;如果是执行不力,就加大力度。
亲人突然离世,心情肯定悲痛,这谁都能够理解。但如果以歪曲事实的网络暴力来追求个人目的,如果舆论总有“导演”,那么久而久之,“正义剧本”就会如“蚂蚁搬家”一样,一步步蚕食掉人们心中的善良纯真,带来“狼来了”的信任危机。
互联网已进入中国30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网络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网民也不是“流量导演”手上的“提线木偶”。网络越是蓬勃发展,我们越应该守护它的风清气正,让网络成为人们清朗舒适的精神家园,成为治国理政的“最大增量”。
面对网络舆论事件,让我们多一些对真相的追求,少一些对流量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