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一书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是国内首部全面论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通俗理论读物。
全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和根本原则,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立、特色优势、实践效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刻阐述分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创性、优越性和生命力;同时结合国内外生动事例,展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深刻反映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书资料翔实,视角全面,是一部引导国内读者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政党制度、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精品力作。
作者名片
张献生,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浙江统一战线智库首席专家,四川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特聘专家。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研究。
近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专题研讨会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会议发布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一书。该书的研究背景和创作经历如何?作者想通过本书告诉读者什么?作为研究者,作者对于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有何观察?围绕这些问题,团结报团结网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一书作者张献生。
记 者: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研究领域,您是一位勤奋的、著作颇丰的研究者。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机缘,促使您在这些研究领域深耕至今?
张献生:我20岁从军,在部队这所大学校磨炼了20多年,从连队到机关直至北京军区政治部,多年积累使我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功底。1996年,我转业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进入统一战线的广阔天地,并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期而遇。从此,开始学习、研究和探索,不揣简陋,乐此不疲。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进入研究室工作不久,我们就调研发现,当时一些人包括一些著名科研机构的学者,对西方政党制度盲目崇拜,认为只有西方的多党竞争才是民主,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缺乏自信。针对此现象,在中共中央统战部2000年筹备召开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之际,重点研究了衡量政党制度的标准,即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人民民主、稳定团结、人民利益;概括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央领导同志讲话和会议精神中得到充分体现,也使我受益匪浅。
在学习探索中,我感到需要将我国政党制度的研究纳入更大的研究视野中,引起社科界共同关注和推动。20多年来,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将些许研究心得通过报刊和相关会议与大家交流,成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探寻者之一。而将多年学习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使之成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系统认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是我作为研究者的一个心愿。于是,在多方支持和鼓励下,我对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和升华,形成了这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记 者:这么多年,您在报章期刊发表了很多作品,还出版了几部专著,笔耕不辍,在研究和写作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张献生:总体上说,我到统战部工作20多年来,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统一战线特别是多党合作理论的相关内容。一方面是关注多党合作的实践、发展和创新,比如,近年来民主党派对脱贫攻坚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的专项民主监督,这是民主监督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关注理论界和学界的理论创新,在政党制度研究中有哪些新思路新观点新见解。我的体会是,实践是理论研究之母,理论是实践发展之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完善发展,就是多党合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创新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记 者:据您观察,20多年来,我国关于多党合作理论的研究有什么变化?
张献生:首先是参与研究的人更多、更广泛了。研究人员从最初的统战干部、社院教师扩展到社科界、高校。其次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过去的研究解释性较多,现在概括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过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报刊文章,现在除了文章还有专著问世。再者是研究的焦点随着形势的变化、实践的需要、政党制度的坚持完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
记 者:您既有多党合作实践经验,又擅长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在您看来,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相比,您的独特工作经历让您的研究有什么特点?
张献生:我是将工作、学习和研究融为一体。在研究上具有一些优势:一是了解理论政策。对研究的边界、底线、创新的空间把握比较准确。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政治性很强,理论和学术都不能脱离政治性。理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守住边界和底线。二是对多党合作的主体和实践比较了解。理论政策研究是以实践发展为基础,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不清楚多党合作的实践进程,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说清楚的。三是对一些理论提出的历史过程比较了解。多党合作制度坚持完善发展是个过程,理论创新也有一个过程。事非经过不知难。把相关的过程了解掌握了,才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记 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对中国政党制度进行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的探寻求索。本书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张献生:我最想和读者分享的结论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独创性、生命力和优越性的政党制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轻视和放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没有任何理由崇拜和照搬西方国家政党制度。在立足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充分汲取人类社会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定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记 者:您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中论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要素。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有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难题需要破解。您认为目前提高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着力点在哪里?
张献生:制度效能是体现制度特色和优势的核心问题。制度效能的发挥,首先在于制度设计,即制度的性质、结构、运行机制等,对效能发挥具有基础性作用。关键还要靠制度主体,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这个舞台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多党合作是以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多党合作的整体水平。
民主党派履职的主要方式是议政建言,就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向执政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因此,民主党派议政建言的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职能履行和作用发挥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多党合作的制度效能。新时代提高多党合作的制度效能,既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要协助民主党派提高自身建设的水平。
观点:专家眼中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吴先宁 民革中央宣传部原部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一书第三章第四节《坚持互利共赢,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中,强调了民主党派应履行“双重职责”,具体内容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既要代表和反映本党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又要关注社情民意,着眼共同事业发展,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意见和建议。“双重职责”概念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我们还可以引申,参政党不仅要在助力经济增长方面努力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还要为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和机制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双重职责”。在这个方面,参政党有优良传统。比如,20世纪80年代,在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地位性质问题的讨论中,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就在讨论中率先提出了参政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袁廷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要的政治概念,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视角、更大的视野上阐明制度优势,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张献生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融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多视角、全方位阐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非常具有说服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具有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充分体现着民主内涵的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既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又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选择和探索符合本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案例。
吴宝通 中华工商时报社原社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它的性质、地位、价值、功能、作用等,都应当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受张献生老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一书的启发,我认为应当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高度,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现长期执政的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等多维度认识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制度,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它从历史中走来,在探索中选择,在实践中形成,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全世界有多种多样的政党制度,而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的,只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张衍前 北京华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篇章结构包括“创立-特色和优势-实践效能-贡献”四个方面,视角独特,耳目一新。我感觉提炼得非常好,比如,在“结语”讲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功的要素”中,总结了“五个坚持”,以此提炼出“五性”(即: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内生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主导性;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继承性;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坚持学习借鉴,具有开放性)。
该书书名也非常鲜明。所谓“西方之乱”,“乱”在什么地方?主要是政党制度运作之乱;“中国之治”“风景这边独好”,主要也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运作得好。
王小鸿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原主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讲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怎么形成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什么,它的结构、功能、运行、实践成果如何等内容。通过讲述,读者自然就会得出结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有优势的。我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深植于中国土壤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制度有根有魂。
《团结报》7月13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