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深刻重塑发展格局。
近年来,越南正迅速崛起为东南亚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阵地。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广西具备与越南深化协作、共同谋划高水平人工智能合作新图景的独特优势。
当下,自治区正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致力于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在此规划布局下,桂越AI合作,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合中找准定位?如何跨越数据规则鸿沟?又何以破解人才短缺瓶颈?
桂越AI合作,坚实基础何在?
欲筑合作新高地,必先锚定基石所在。桂越AI合作的底气,源自双方各自的规划布局与加速构建的创新成果。具体而言,可从广西推进、越南驱动、双边协作这三大维度清晰洞见。
首先,从广西来看,AI发展的规划布局与跨境生态正加速构建。
当前,广西正着力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跨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自治区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广西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全区资源推进政策落地,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构建“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头部企业参与。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区内在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区外加强与鹏城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建设,该中心的展示中心已于6月份投入试运营。广西的高位谋划与高效推进,为深化中越AI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外景。记者 张友豪 摄
其次,从越南来看,AI发展战略驱动与场景应用加速深化。
越南于2021年1月发布《越南至2030年人工智能研究、发展与应用国家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越南打造为东盟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并推出了《数字技术产业法(草案)》《个人数据保护法(草案)》《关于加强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训政府令》等一揽子政策,为AI发展明确了路径。值得关注的是,聚焦双方往来和民生重点领域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率先落地,比如中越边境智慧口岸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澜沧江—湄公河地区油茶有害生物智能识别程序等人工智能赋能项目已经得到应用和推广。越南的发展需求、中国的技术优势与广西的地缘优势,共同构成了桂越双方深化AI合作的强劲动力。
再次,从双边合作来看,合作机制框架与成果加速涌现。
2025年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率广西代表团访问越南、老挝,期间达成了系列合作。广西代表团访问越南期间,促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与越南领先的工业园区开发商京北都市发展公司、越南两大通讯运营商FPT和viettel等公司签约一批协议,促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越南FPT大学签订了共建时空智联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尤为关键的是,首次在物流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交易所合作组建运营方面签署协议。这表明,桂越双方已在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特别是数据跨境流动等关键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并取得突破,为后续深化合作铺平了道路。
桂越AI合作,难在何处?
想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深化合作,必须清醒认识并着力破解横亘于前的关键障碍。
当前,AI技术革新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大潮中,东盟的创新潜力不可忽视。如新加坡的数据中心容量全球领先,而且不受美国芯片禁令的影响,在2024年东南亚AI领域的融资中,新加坡占比超60%,是中美AI创业者撬动东南亚以及全球市场的“黄金支点”。
6月29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举行首批东盟企业项目签约仪式。记者 张友豪 摄
数据安全是数据跨境流动中各国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中越双方虽努力推动数据跨境流通,但在数字经济治理、法律体系、贸易规则,尤其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方面存在差异。此外,中越两国在投资管理、海关监管、数据流通等方面的制度差异亦可能影响AI合作中数据共享与算法协同。
近年来,尽管各国AI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但高水平研究人才仍显不足。据越南信息和通信部估计,越南每年需要15万名IT和数字工程师,但目前的劳动力供应仅能满足需求的40%至50%。加之技术积累基础薄弱,制约了本地化研发和技术吸收能力,直接推高了合作项目的协调与实施成本。
桂越合作实现实质性突破,应作何谋划?
破题之钥,在于精准施策。针对前述国际竞合、规则壁垒与人才短板等核心挑战,亟需以场景破壁、制度搭桥、人才筑基为三大着力点,系统布局、协同推进,务实深化双方人工智能合作。
打造跨境场景示范链。“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从语言、口岸、农业三个“小场景”破局,逐步串联成示范链条。在语言方面,发挥广西语料、人才、科研优势,优先将越南语AI客服做深做实,验证模式,继而扩展至东盟十国语言体系,逐步建成支撑区域应用的语料库。在口岸方面,深化模式跨境协作,将友谊关“AI智能验放”模式打造成中越合作标杆,成熟后复制推广至广西其他一类口岸,构建智能化跨境“大通道”。在农业方面,立足桂越农业互补性,以甘蔗AI精准种植为切入点,建立共享数据平台,让农户切实获益。 待模式可行,再向热带水果、特色作物等全产业链拓展,绘就AI赋能农业新图景。
友谊关口岸的通关流程融合了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识别等技术,使得货运边检单车检查时间缩短了75%。记者 石钖 摄
共建规则与制度保障网。跨境数据流通的“玻璃门”,是制约合作深化的瓶颈,破解之道在于创新规则协同。其一,建立中越常态化数据政策对话机制,如在中越边境合作园区(如东兴、凭祥)试点“监管沙盒”,允许低敏感数据(如农业气象、非关键语料)在可控范围内先行先试,打开突破口。其二,探索共建“中越联合数据集”。重点聚焦双方急需且风险可控领域:特色非通用语料库、跨境农业病虫害预警数据、区域气象模型等,创新互惠共享机制,真正激活数据价值。
构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合。一则通过高等教育“联姻”, 支持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与越南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学科,联合培养高端研发人才。二则通过职教培训“织网”,构建覆盖东盟的双语(中/越+英语)AI技能培训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合作,让技术落地生根。三则通过企业“搭台唱戏”,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跨境技术人才交流站和孵化器。打造服务中越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AI人才高地方为长久之策。
(作者单位分别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