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0-05-28 18:29
来源:平乐县委统战部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成员中的骨干与精英,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大局。平乐县通过校园调研,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国家扶持、社会参与、学校教育三者相互结合,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并行的举措。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成员中的骨干与精英,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大局。因此,提高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乐县委统战部与广西师大组成课题组选取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学院和河池学院五所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整体较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方面,学时长短、知识结构、环境感知、家庭状况、民族交往结构等因素作用较为明显。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整体上比较高,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他们对祖国拥有较强的认同,对国家的繁荣进步感到无比骄傲;对中华民族拥有较强的归属感,民族认同良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国家出台的各项优待少数民族政策与国家公共服务职能满意度较高。当然,由于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一小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尚存在狭隘的民族观,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存在抗拒;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方面存在偏颇;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缺乏主动性,掌握度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不够了解。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原因及存在问题


从国内看,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干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高校教学内容陈旧滞后,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时效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融洽程度、家长的文化水平以及大学生个人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从国外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球性的消费文化淡化了青年一代的政治责任;西方敌对势力高举“人权”大旗,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为突破口频频向我国发难,并在国内策划恐怖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缺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民族经济发展差距大使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较大,少数人会产生心理失衡,容易被分裂势力所利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抱有质疑,甚至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威肋。就大学生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排斥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就会感到更加孤独,甚至更极端的会觉得民族地区的贫困是因为汉族享受到更多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因为社会没有投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帮助不到位,把对生活的不满逐渐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政策的抱怨,甚至敌视其他民族。


(二)社会层面宣传范围小、力度较弱

国家提出的政策和概念的学习与宣传工作基本局限于政府单位和部门,社会层面的宣传工作存在不系统、不全面、渠道较窄等问题,比如报刊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栏很少,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和宣传媒介等方式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几乎没有。相反某些社交软件使学生通过网络打破国界的距离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物品和生活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


(三)学校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不明确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以及培育工作尚不明确也不够重视,比如相关教学内容匾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作用等教育教学工作不够系统和清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力度明显不足。故而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生概念模棱两可。


(四)原生家庭的相关教育基本为忽略状态

家长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能力和性格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受当代社会注重“器具教育”而相对较忽略德智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个人品质的升华,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意识更为淡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解和相关学习的机会较少,所以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熏陶和引导。


(五)学生自身对共同体意识的态度比较淡漠

部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宗教情感浓厚,在意识和行为上会表现得稍微偏激,在极力拥护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同时也格外介意其他民族对本民族的态度,当产生歧义时会产生偏激的观念和行为,忽略民族团结。这容易使各民族同学产生隔阂,在共同的空间下也会形成民族小团体,这些都会影响到各民族大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自身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具有特殊性与现实性。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非常宏大的工程。因此,在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面,需要国家扶持、社会参与、学校教育三者相互结合,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抓起。


(一)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区域特色为依托,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对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为增强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当前,广西政策优势明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全面建成,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凭祥保税物流园区、南宁保税物流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已获国家批准,“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实施,在此基础上,广西要确保相应前期政策全部落实,配套措施全部到位,并督促相应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要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调动地方的自主性,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构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支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支持柳州民族风情游和百色红色旅游的发展;不断完善广西地区的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和边境贸易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的开放开发,支持广西北部湾自贸区的建设,扩大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加快边境贸易的发展。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促进各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广西各级政府部分要不遗余力地发展地方经济,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要发挥广西地区资源优势,有色金属产区储量名列全国前茅,广西平果铝驰名中外,广西应该努力打造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广西民族特色产业,包括民族服饰和民族手工制作、特色餐饮业、传承和发扬壮锦的制作工艺、扩大壮锦的出口等。利用广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民族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包括百色起义纪念观、龙州县的红八军纪念馆、凭祥市的友谊关等红色资源和巴马县长寿之乡、三江侗族民族节日、宜州刘三姐等民族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民族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发挥广西生态优势。广西全区森林覆盖率搭54.2%排名全国第四位,有多达76个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的重要品牌和巨大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生态强区也是发展广西经济、实现广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以政府为宣传主体,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普及国家历史知识,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培养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就必须先要普及广西的历史知识,让他们了解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过什么样的光辉历史,通过现有红色景点普及历史知识,带领大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碑和广西壮族博物馆等,邀请健在广西抗战老兵走进课堂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让大学生了解那一段艰难抗战之路,激发他们斗志,让他们明白个人对祖国的责任感。以广播、电视媒体资源为载体,营造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制作关于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电视节目,例如反映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飞歌的大地》等专题片,在人民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二是在重点节目中宣扬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帮扶精神。例如《第一书记》这档节目,以电视捐助为平台搭建起爱心企业或个人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桥梁,这样捐助款项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少数民族家庭,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三是定期制作、拍摄宣传民族团结的电视、电影作品。通过传播来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以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灵魂,感染他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利用“微传播”的力量,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可以大范围地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弘扬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学习贯彻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舆论氛围。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例如百色学院新鲜事、河池学院连连看、广西师范学院民间微博、广西师大新鲜事等这些非官方但是拥有很高人气的校内微博,这些非官方微博是校内学生求助、聊天的集中地,学校的新闻、国家大小事、社会热点都会被及时更新,这种宣传方式就克服了以往政治宣传教育方式枯燥、单向、被动的缺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关注时事、参与谈论国家大事的主动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国家主人翁意识,更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完善“四个认同”教育体系,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乏自觉性等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四个认同”教育。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扎扎实实地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祖国优秀传统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其次,充分结合民族地区的的民族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认同”教育。民族院校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资源,着重介绍当地民族的特色、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让大学生了解家乡民族方方面面,关心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尊重其他的民族的风俗文化,这样一来,也可以团结各族民族的力量,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结合传统的教学形式和现代的教学方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包括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公共课程进行授课,可以邀请党政领导、校内外专家或者英雄模范人物进行讲座等形式进行,利用纪念馆、展览馆等公共社会资源,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亲身体验到多少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为国家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氛围,从而消化课本知识和加深对民族、国家的感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以及QQ群等渠道广泛流传红色电影、红色歌曲以及革命的场景,使红色文化以一种让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让网络、手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种平台,加强校园爱国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来进行。要在校园互联网平台和院校学报上定期开设专栏,专门宣传中华历史文化或者爱国主义先进事迹,加深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对祖国的感情。利用校园广播经常时政新闻让大学生多了解国家大事,或者教室多媒体设施播放古代优秀诗歌、红色歌曲或者红色影片或者举办各种经典诗歌朗诵、唱红歌等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校园里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等介体,宣传学校的校风、校训和我国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介绍与大学生相关的国家大事,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和爱国主义氛围,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时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为契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民族院校要利用传统节日营造爱国氛围,如国庆节举行升旗活动、观看国家大阅兵、清明节观看国家祭祖仪式等等,发挥“仪式”的教化功能,加强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三月三这个节日,广西民族大学生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气息浓郁的壮乡山歌唱比赛,竞技十足的民族传统运动会以及趣味性极强的民族文化嘉年华活动,这个活动不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壮乡文化方面都有重大意义,而且还丰富了学校的校园生活,让其他民族的同学领略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促进不同民族同学间的交流,增强民族情感,共同营造和谐的民族氛围。还有,在一些重大事件纪念日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疆独”、“藏独”发起严重暴力袭击事件的纪念日等活动,从而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