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凌云县瑶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0-06-08 17:34
来源:凌云县委统战部

【摘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凌云县,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长期以来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意识薄弱,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建议通过创新举措激发内生动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教育意识“拔穷根”、多业并举“换穷业”及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等做法推动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凌云县也不例外,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凌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一、凌云县瑶族人口基本情况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是百越古道上重要的支点,属于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大石山区占93.6%。凌云县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2012年国务院确定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自治区扶贫开发办确认为广西深度贫困县。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69亿元,财政收入2.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1元。


凌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辖8个乡镇(其中4个瑶族乡)110个行政村(社区)(其中5个社区),1552个村民小组,2622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汉、瑶三个主要民族,其中瑶族由蓝靛瑶、背陇瑶、盘古瑶三个分支组成。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22.5万人,汉族、壮族分别占总人口的45%、33%。其中瑶族人口47684人,占总人口的22%,分布覆盖91个行政村,454个组(屯)。2016年初全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1325户48078人,其中瑶族贫困人口为4477户19542人,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9.53%和40.65%。


二、凌云县瑶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一般来说,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等原因造成的。瑶族也不例外。凌云县大部分瑶族居住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大石山区,交通不便,距离集镇较远,很多瑶族居住的村屯道路狭窄,多为盘山公路或崎岖小道,无法通行汽车,只能靠步行或者摩托车出行,到集镇或者县城要花费几个小时,运送大件生产生活用品较为困难,出行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瑶族多生活在偏远农村,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譬如,玉洪瑶族乡乐凤村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当地财政收入有限,无法对农村产业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因此,地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低于县平均水平,要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更多更大的努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瑶族居住地区在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生活用水、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影响到瑶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例如,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外运条件,一些质量好、价格优的农产品却出现丰产不增收无人收购的情况。一些外出务工瑶族青年在老家住几天就返城,是因为农村条件比不上城里,手机没有信号、缺少文化娱乐活动等。


(四)教育意识薄弱,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据了解,大部分瑶族青年以体力劳动或流水线工作为主,只有极少数受到较好教育的成为瑶族精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瑶族群众教育意识薄弱,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劳动技能培训少,从而导致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


(五)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自力更生精神。从调研来看,部分瑶族群众对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精神,依赖性较强。例如,一些瑶族群众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已顺利脱贫,但由于缺乏自力更生精神,脱贫并不能持续稳定长久,容易返贫。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瑶族群众内生动力问题,树立自力更生意识,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象。


三、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根据凌云县实际情况,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在脱贫路上自信自强自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加大资源和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教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到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是助推少数民族早日脱贫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一)创新扶志举措,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近年来,凌云县以“瑶家夜校”等活动为主要抓手,组建县乡村屯四级瑶族干部、瑶族人士、聚居村屯骨干以及瑶族代表人士等860人的宣讲队伍,分组赴全县91个瑶族聚居村454个自然屯,利用晚上、农闲、节假日和民族节庆等时间节点,以民族文化展演、家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教育,引导瑶族群众改变思想,更新观念,激发瑶族群众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鲜明导向,帮助树立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要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改善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2012年,凌云县争取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协调投入资金573万元,帮扶沙里瑶族乡沙里村弄怀屯实施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美化亮化、人饮工程等;协调投入1106万元,实施沙里瑶族乡集镇风貌改造项目。2019年,广西统一战线“同心水柜”计划建设150座(包括试点建设的50座),覆盖18个贫困村150户贫困户,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特别是大石山区困难群众生活用水问题,为凌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教育“扶智”“拔穷根”。要通过发展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脱贫攻坚中让少数民族彻底告别贫困的“药方”之一。这些年来,凌云县加大教育投入,补齐教育短板,着力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并建成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开展“控辍保学”行动,让义务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不因贫困失学。2014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财政教育资金超过1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工程258个,总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添置了一大批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6所(含教学点),在校学生达4.71万人。特别是针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开设的“民族班”“白鹭班”“盐田班”等,使瑶族适龄儿童从根本上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


(四)多业并举“换穷业”。一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大力支持发展种桑养蚕、烤烟和白毫茶等优势特色产业,使其成为瑶族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凌云县桑园面积达8.1万亩,2018年发放蚕种10.6万张,销售鲜茧8.7万担,产值2.14亿元,有效带动贫困户养蚕1267户5716人。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把少数民族聚居区打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胜地。据统计,仅2018年,凌云县共接待游客264.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消费27.61亿元,农户人均年增收1488.9元,顺利实现脱贫。


(五)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长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坚持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村屯作为重点搬迁对象,强力落实“八包”责任制,加快推进安置点项目建设进度,要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大量扶贫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确保搬迁的少数民族群众住上楼房,就近就业,就近入学,同城里人一样过上好日子,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