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境一线村屯“软件”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20-06-19 17:21
来源:广西统一战线

【摘要】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实施兴边富民20年以来,广西边境一线村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教育、医疗等方面“软件”问题日益突显,“软件太软”,亟需扭转。解决好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扶持力度,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抵边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争取适时调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方向,整合资源加大对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9年6月—7月,自治区民宗委课题组先后2次赴距陆地边境线0~3公里的东兴市东兴镇公园社区、马路镇北联村、防城区峒中镇板典村、龙州县金龙镇高山村、大新县硕龙镇门村、靖西市岳圩镇利兴村、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等6个县(市、区)的7个村(社区),就广西边境一线村屯教育、医疗卫生等“软件”问题开展调研,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一、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年以来广西边境一线村屯基本情况


我区距陆地边境线0~3公里区域内共有192个行政村(社区)1394个自然屯,总人口约4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0%。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前,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越关系缓和前,由于地处战争前沿,我区边境一线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结婚难等问题曾是长期制约村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

1999年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我区各级各部门持续加大对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边境一线村屯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年来,村民们告别了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喝上了干净安全的饮用水,结束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历史,迈入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截至2018年底,全区距陆地边境线0~3公里所有行政村中,有未脱贫村34个,未脱贫户3567户,未脱贫人口12170人,贫困发生率3.02%,低于当年全区农村贫困发生率。以龙州县金龙镇高山村为例,2017年,高山村成功脱贫摘帽;2018年,全村所有自然屯安全用水保障率100%,自然屯通电率100%,通屯道路及屯内道路硬化率100%,住房稳固率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原新农合)参保率100%;全村未脱贫贫困户减少至10户3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5%。此外,高山村还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卫生室1个,屯级文化室4个,篮球场3个,已能基本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二、广西边境一线村屯“软件太软”问题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高了,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优雅的环境,期待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随着边境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边民对教育、医疗等“软件”建设的期盼越来越高,我区边境一线村屯“软件太软”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扭转。

一是“有教室无老师”问题突出。调研中,所有受访的学校领导在谈到目前存在的问题时都提出了缺教师特别是缺“副科”教师的问题。东兴市马路镇北联小学是一所村级教学点,设1~3年级,现有老师3名,其中在编老师1名,控制数老师1名,定岗老师1名。该教学点配备了规范的计算机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等硬件设施,但由于没有信息、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的专业老师,这些设施几乎沦为摆设。控制数老师今年32岁,她表示,连她本人都无法使用那些画具、器材给孩子们上课,更不用说另外两位50多岁的老师。

学前教育教师缺额现象则更为突出。龙州县高山村在该村原埔丈教学点设1个学前教育班,共有13名3~6岁的幼儿混班就学,返聘1名66岁的退休教师授课。大部分家长为了让幼儿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不惜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金龙镇政府所在地读幼儿园(全村现有82个孩子在金龙镇政府所在地或外地上幼儿园)。然而,金龙镇幼儿园条件也十分有限。目前,金龙镇有公办幼儿园1所,共9个班、幼儿301人,需配备老师27人,但仅有在编在岗老师2名,另聘用老师、保育员21名,在编在岗老师仅占全园老师总数的8.7%。此外,边境一些行政村根本就没有幼儿园,因乡镇幼儿园路途遥远(如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分别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一些家庭被迫放弃幼儿学前教育。

二是“有诊室无医生”问题突出。以龙州县高山村为例,该村现有卫生室1所,村医1名。然而,目前该村村医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卫生宣传、儿童保健、孕产妇随访、老年人体检等,并不提供诊疗服务。村卫生室只是村医的一个“落脚点”,既无诊疗器材,也无药品。村里老百姓有个头痛脑热的小病都需要到金龙镇卫生院或镇上诊所就医。而金龙镇卫生院人才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该卫生院仅有执业医师1名(儿科),乡镇执业助理医师1名(全科);所有医护人员中,学历水平最高的仅为中专或高中,无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全院有编制34个,实有在编人员32人,但其中17人以各种形式到县城医院或其他条件更好的乡镇工作,占在编人员总数的53.1%。为了维持卫生院正常运转,该院聘用了23名员工。由于这些员工的工资福利需由卫生院自行负担,占用了该院用于二次分配的大量资金,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外流。

三是“有新房无新貌”问题突出。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边境一线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虽然经历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和宜居乡村等三个阶段“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各村基本上都配备了垃圾处理设施,但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有新房无新貌”成为边境一线村屯的一大顽疾。村民楼房“野蛮生长”,杂乱无章,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污水横流,苍蝇乱飞,亟需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前三个阶段工作进行系统补课。

四是“有收入无产业”问题突出。目前,边境一线大部分村屯没有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互市贸易、边民补助和其他政策性补助,另有甘蔗种植、养猪、养牛、养羊等零星收入。在村集体经济方面,2017年前很多村并无集体收入。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2017年起每个贫困村每年可获得财政贴息贷款30-50万元。但是,绝大部分村都把这笔资金入股相关企业,如龙州县高山村从2017年起以贫困村财政贴息贷款50万元入股南华糖厂,年分红5万元;2018年起以财政涉农资金40万元入股旭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分红3万元。通过分红获得集体经济收入的模式比较单一,带动村民致富的效用有限。

五是“有人口无劳力”问题突出。龙州县高山村有劳动力人口(16~60岁)1114人,其中常年在外(每年在外时间半年及以上)劳动力401人,约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36%。全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8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常住人口的16.03%和24.17%,已远超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统计标准。此外,由于学历水平低、缺乏技术,绝大多数劳动力人口只能干脏活重活,收入低,发展潜力不足;小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种地、务工意愿不足,甚至沉迷于酗酒、赌博。


三、边境一线村屯“软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扭转边境一线村屯“软件太软”的状况,促进乡村振兴,建议在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实施抵边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在继续抓好脱贫攻坚和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软件建设,让软件“硬”起来,让边境一线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壮美风景线。

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支持边境地区县乡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等,推动边境一线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边境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满足边境地区幼儿入园和高中入学。在边境地区率先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对边境0~3公里行政村,从幼儿至高中教育实行免学杂费、寄宿费,发放伙食补助等,杜绝因贫失学,提高边境一线村屯青少年文化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劣根。在边境地区设立汉、壮、英、越四语教育实验班,争取国家民委所属院校设立边境班,创办广西民族高中边境班,努力提高边境地区中小学生素质,缩小与内地的差别。加强边境师资培训,委托高校定向培养边境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扶持力度。支持边境地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建设和医疗设备配置、抵边村卫生项目建设。推行边境一线村医“乡有村用”制度(村医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编制,工作在边境一线行政村)。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抵边发展特色产业。借鉴央企扶贫基金产业扶贫模式,设立广西扶边基金,组织区内央企国企对口帮扶广西边境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财源,扩大就业,增强边境县自我发展能力。对到边境地区对口扶持发展产业的央企国企实施企地入股分红留利、免征增值税10年等优惠政策,鼓励央企国企扎边固边。支持在边境地区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吸引外出边民回乡创业兴边固边。鼓励专业合作社抵边发展特色产业,对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边民贡献较大的专业合作社,自治区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支持。

四是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聚焦农村垃圾清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等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推进规划管理和管控全覆盖,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风和谐、生态宜居秀美乡村。

五是争取适时调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方向。目前,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被作为扶贫资金管理,由各县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随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各族群众的需求也已逐渐由解决温饱问题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转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现行使用管理规定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实践。因此,建议自治区积极向财政部和国家民委反映,争取从2020年起,恢复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原有管理模式,并根据实际需要予以补充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境一线乡村发展的支持作用。

六是进一步整合自治区有关单位资源,加大对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自治区兴边富民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任务,形成助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自治区民族工委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共同推进民族工作领域突出问题的调研,逐步建立成员单位信息共享机制,协调、指导、督促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职责、整合资源,共同促进边境一线村屯实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