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4日,以“把握互联网发展新特征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为主题的网络统战工作交流会在南宁举办。在这场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实践经验。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摘登部分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杭州市上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来剑波在发言中提出,数字技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与任务,推进数字技术在统战工作的应用,不仅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委政府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探索。
数字统战的内涵及意义
数字统战是互联网时代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统战工作“人、物、场”数据化再造的新方法、新手段,为画大同心圆提供了新途径。所谓“人”,解决的是组织方式问题,即用在线化,将分布于各地、领域、岗位的统战成员组织起来。所谓“物”,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用数字化,将传统的线下统战学习、教育、活动,以网络互联互动直播的方式活跃起来。所谓“场”,解决的是应用场景问题,即用网络化,将实体领域与虚拟空间、线上与线下以数字统战信息系统为枢纽的场景再造,使界面更加友好、操作更加便捷、管理更加高效、数据更加精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数字统战为统战精准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点多面广既是统一战线的特点,也是统战工作的难点。统一战线成员来自于各个行业、领域,其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数字统战作为网络统战工作的一种途径,可以通过“发现数据、运用数据、管理数据”的方式,从多领域、多维度采集分析统战成员“数据足迹”,找准“大团结、大联合”的切入点,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精度。
第二,数字统战为统战信息化建设打造枢纽平台。数字统战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分析统战活动影响力、参与度,实现基层管理信息化。
第三,数字统战为大统战工作格局搭建云上驿站。数字统战可以通过双线融合枢纽,将线下统战阵地画大“云上”同心圆,为统战成员自我发展和共同成长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将传统线下活动“搬上线”,通过网络将统战成员串珠成链,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
数字统战的实施路径
顶层设计+统战大脑,持续引领数字统战先发优势。坚持以“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发展思想,把握“数字统战”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态势,建立健全“1+1+2+N”,即:一中枢一舱两端(管理端、客户端)+N场景应用的“统战大脑”,打造集指挥调度、智能研判、工作管理、舆情管控、宣传服务、评估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数字平台。“一中枢”指数字统战的指挥调度中枢;“一舱”指统战系统数字驾驶舱,实现监看、管理、防控、处置事务、辅助决策等功能;“两端”指管理端和用户端,管理端即统战工作评价统计系统,是统战工作者数字化KPI平台。用户端即针对统战成员使用的微信号和小程序,是服务和链接统战成员的数字界面入口。“场景应用”指统战工作的各个相关版块、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包括统战新媒体大数据平台、统战舆情大数据平台、统战宣传融媒体矩阵、新阶层人士管理平台、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平台等。
平台发力+流程再造,持续推进数字统战创新实践。以“互联网+统战+大数据”为载体,迭代数字统战平台功能,为数字统战2.0保驾护航。一是强化技术引领,率先开发数字统战平台。创建数字统战体验馆,健全“1+1+2+N”统战数字平台体系,为思想政治引领提供数据支撑,做到心中有“数”,管控有度。二是强化数据建模,解决底数不清痛点。研发新阶层大数据平台,从人数总数、人群分类、所在楼宇等维度完成数据录入登记。新阶层人士在客户端、微信就可以申请入会,高效便捷。三是强化组织效应,变单一作战为组团共建。出台基层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规范,构建的全域互联互动工作机制;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绘制线下同心统战图,组建同心联盟,探索政府支持、NGO运营、新阶层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模式,扩大统战工作影响力。
双线融合+全员覆盖,持续激活群体成员活力。以“线下联谊,线上互动,全员覆盖”的方式,打通实体领域与虚拟空间、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一是坚持“矩阵化”宣传引领。组建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直播等统战融媒体矩阵,把教育引导搬到网上、移到指尖。二是坚持“全域化”精准服务。依托线下“同心荟”阵地、线上数字统战平台功能,开启“24小时不关门”,实现统战基础信息查询菜单化、统战资源获取高效化等功能服务。三是坚持“路径化”代表人士培育。开发应用代表人士培养评价系统,利用数字统战应用场景,把传统工作内容“搬上屏”,把服务活动“搬上网”,放大传统统战工作效应。
数字技术+赋能增效,持续放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是服务资源成本节约最大化。统战舆情平台自动推送管理舆情,电子台账系统自动抓取微信信息生成台账,通过智能评价排序,分门别类呈现各单位统战工作活动及工作业绩,实现精细化管理。二是数字统战场景应用最大化。明确数字统战的地位、职责,强化数据共享协同,开展数字统战安防体系建设,主动对接融入城市大脑场景,应用于社会治理。三是成员社会价值贡献最大化。探索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培育评价体系建设,为“发现、培养、管理、使用”提供数据支撑。
(本部互联网信息处根据发言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