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统一战线功能优势 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时间:2012-04-01 00:37
来源:广西统一战线

 李东兴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资源优势,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政治基础,领域宽泛、和谐共融的多元文化根基,其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功能优势、机制制度安排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等,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发挥统一战线“思想库”功能优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引领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文化领域具有基础性、方向性、引领性作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实质属性,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统一战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首先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入手。
发挥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资源优势,以发展统一战线思想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我们面临诸多错综复杂、利弊相伴的新问题。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也面临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大量存在于统一战线中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丰富统一战线理论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起,统一战线理论就贯穿于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思想理论发展历史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统一战线思想不断丰富发展,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形态,统一战线思想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富有创新性、独特性、超前性的重要部分。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和特点,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我们获得强大力量的源泉,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应该当发挥“思想库”的优势,在开展新的实践探索的同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结合,与科学发展观同步,在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中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进一步创新与发展统一战线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发展,以进一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特别要彰显自身优势,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
发挥统一战线本身文化思想优势,以弘扬统战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体系。和谐”、“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统战文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已经成为统一战线共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引导。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的因素,在多党合作中,有“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在民族关系中,有“团结互助、民族文艺、特色风情”;在宗教文化中,有“众善奉行、乐善好施、天下为公”;在阶层关系中,有“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和睦贡献”;在海外联谊中,有“寻根尊祖、心向祖国、贡献家乡”;在民主政治协商中,有“求同存异、融和共赢、开放包容”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进一步重视这些统战文化的建设,以文化统战手段不断创新统战文化成果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知识分子本身文化优势,在开展社会教育中渗透民族精神中的“和谐”、“和合”文化,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乐于奉献、追求一统等精神。
发挥统一战线思想引领作用优势,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充分利用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新闻媒体、统一战线专家等资源,组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座谈交流活动,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切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要结合统一战线工作实际,抓住重点,整体推进。在党外人士工作领域,注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政治交接活动,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夯实多党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促进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在少数民族工作领域,注重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强化共同团结、共同繁荣的认识,同民族分裂活动作斗争。在宗教界工作领域,注重引导宗教界人士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与社会相适应。在新的社会阶层工作领域,注重教育引导他们弘扬“致富思源、回馈社会”精神,德行并重、义利兼顾,在自觉实现科学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社会发展,体现自身价值。在港澳台和海外工作领域,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们服务祖国建设,贡献家乡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引导他们加深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为争取港澳人心回归、促进港澳繁荣发展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经贸文化交流,为对外开放牵线搭桥。
二、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库”功能优势,培养文化建设人才和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统一战线汇集了许多高中级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他们作为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较多的人群,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科学创造、知识传播、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借助这些优势,推进“文化人才孵化”工程,培养领军人才,同时支持和发挥民营经济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致力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影响力。
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智囊团”作用,创造更多更好精神文化产品。作为人才库、智囊团的统一战线,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培养一大批文化领域领军型、创新型的人才。要鼓励广大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形式、丰富文化载体,弘扬思想文化主旋律、提倡文化表现多样化,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品来满足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并鼓励引导他们立足文化战线本职岗位,多出好的精神产品,注重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共同推动文化发展进步,逐步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加大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尤其是保护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加强思想理论、文艺创作、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创动力,服务制度创新推动文化发展。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主动输出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要努力推进对外文化工作,使其符合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要努力提高大众传媒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强有力的对外传播媒介体系,增强对外传播的竞争力和有效性。要协助建立保护维护机制,积极利用高科技宣传手段,大力扶持民族文化在大众传媒上的占有率,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要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力度,特别要重视青少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学习,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代代发扬光大。特别是要发挥统一战线文化领域知识分子作用,推进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与弘扬,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力。要进一步组织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等,以有力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实力。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作用,在提供决策和理论咨询中服务文化繁荣发展。要积极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文化建设中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发展路径的选择等深入实际调研,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以促进文化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引导他们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改革创新与发展繁荣等关系上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开展建言献策,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协助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财力支持和人才培养机制。要注意发挥其联系广泛的优势,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海内外文化人才,通过加强联络推动文化交流。利用其组织资源优势,通过“同心品牌” 塑造、“感恩帮扶”活动、“服务民生”行动,深入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开展咨询服务与社会实践。要通过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广开言路,广求善策,推进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发挥参政作用,构筑和培育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多党合作文化。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大力发展现代企业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和文化事业共同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首先要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系列长效机制,这就必须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特别是鼓励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实力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广大民营企业家的进入来共同推动。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承载,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应该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传播和扩散,以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中去。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文化全球化发展、多元化格局也在加速推进,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积极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才能避免中华民族文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首先是推动民营企业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打造响亮的民营企业文化品牌,以文化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经营管理,帮助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营造互助友爱、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服务社会、真诚奉献的阶层和谐文化,引导他们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内在文化,自觉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企业文体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造就更多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感恩国家的新型公民。要引导推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营企业以多形式参与投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民营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努力形成多渠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协力发展的新格局。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影视传媒、移动网络、文化旅游、文化信息、艺术教育、体育健身、出版音像、美术广告、会展咨询等文化产业。要大力推动品牌战略,实施资源整合,引导民营企业共同建立大中小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加快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使民营文化产业能够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文化软实力影响中不断增强竞争实力。
三、发挥统一战线“大联合”功能优势,构建大中华文化同心圈,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心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植根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先进理论,统一战线的“同心”理念也是扎根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之中,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凝聚力。统一战线作为广泛的政治联盟,具有大团结大联合、凝人心聚力量的功能优势,就是要通过中华民族文化引导海内外同胞与国家“同心”,与民族“同心”,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求同存异、增进共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向心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向心力的核心是政治向心力,作为最广泛政治联盟的统一战线,在广大成员中,政治理念、思想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共同致力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是“同心”的。要运用“同心”文化和民族向心力这条纽带,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最大限度地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和广大同胞团结起来,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增进“同心”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桑梓之情、故园之情,吸引他们来家乡投资创业,或投入公益事业。要努力加强政治协商,不断扩大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各战线各行业以及海内外同胞同心同德,不断增强政治向心力,增进民族文化同心力,共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传承中华文化,增进大中华文化同心理念,构建大中华文化同心圈。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民族自我认同、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凝聚是弘扬传统、增进认同的基础。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历史发展中,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孔孟伦理哲学、诸子百家经典著作以及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逐渐形成了一个发源于中国、传播于四海的中华文化理念的中华文化同心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切入点,以增进大中华文化同心理念构建大中华文化同心圆,传承中华文化体系,对于凝聚海内外同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球华人华裔同胞来说,虽处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人文环境中,但其本身带有的文化根基、社会传统、国家历史、民族感情、种族血统、宗族姓氏、伦理道德都存在着共同点,属于同一个体系,都崇尚和认同中华文化,这就是一种传承的属性。统一战线要不断拓展自身的工作领域,努力挖掘、整理、弘扬中华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统战功能,彰显新“法宝”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法,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来传播和凝聚,推动中华文化理念和文化体系在海内外同胞中构建大中华文化同心圆。
拓展平台,弘扬精髓,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辐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但文化软实力水平却明显滞后,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亟待提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硬实力”,同样离不开挖掘和培育文化“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软实力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的前途。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不竭源泉,统一战线要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工作新平台,以文化统战新理念指导培育、发展、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辐射影响,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通过海外联谊会、党外艺术家联谊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文。要努力超越不同社会体制、文化生态、意识形态的差异,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四、发挥统一战线“亲和力”功能优势,推进统战文化下基层,提升统战文化惠及广大民众的服务力
统一战线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士组成,包括一大批来自于文化教育卫生战线的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在推进文化建设服务基层中,要发挥联系广泛、亲和力强、适合做工作的优势,整合统一战线人才资源,推动统战文化下基层、惠民生。
通过联系密切与资源整合相结合,推动基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在培养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从传统文化如孝道、诚信等开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基层群众的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并由浅入深,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培养社会各阶层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及民族认同感方面,统一战线的专家学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背景特点,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整合各种文化资源,著书立说,扩大影响。另外,重视发挥企业家、个体户、科技文化工作者等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通过加强“两新组织”和社区统战文化建设,拓展服务文化建设新载体。要结合“两新”组织建设,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影响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载体,活跃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共同活动、相互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通过成立社区各界人士联谊会、议事协商委员会、俱乐部等各种组织,把社区中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发挥他们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引导他们投身于社区建设。要广泛吸纳热心社区工作、爱好文化体育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建立社区文化队伍,鼓励他们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统战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社区建设及地方四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统战文化推向基层惠及民生。统战工作要逐步向基层延伸,统战文化也要向群众渗透。在统战文化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基层组织的各类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营造氛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同时要借助宣传载体积极开展推广宣传。要通过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送戏下乡”、体育大赛、联谊活动等,宣传党的统战方针政策,潜移默化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要通过活动激发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治需求,增强民主参与意识,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五、发挥统一战线“重文化”优势,高度重视服务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统战文化服务群众的感召力
一直以来,统一战线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善于用思想文化开展统战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服务广大成员。如广西、内蒙古、浙江、福建等地先后提出“文化统战”、“统战文化”的概念与工作思路,在实践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要进一步发挥优势,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统战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推进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进一步提升统战文化服务群众的感召力。
营造气氛,创新理念,形成服务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邀请统一战线文化界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开展统战文化建设的研讨会,明确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方法途径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创建新时期统战文化的新理念,发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积极参与,把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有关内容,印制成具有统战标识的手册、日历、卡片、海报等向广大成员、社会各界、海内外同胞宣传发放,努力营造新时期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打造“同心品牌”,形成经验模式广泛推广,使“同心”品牌活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社会看点、社会常态,成为社会的文化模式,形成生动发展局面。
突出重点,超前谋划,打造服务文化建设的精品栏目。加强统战文化建设,统战部门必须积极带头,突出重点,超前谋划。深入挖掘统战文化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新时期的统战理论、统战事件和涌现出的先进统战人物中,传承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弘扬发展党派和谐文化、民主协商文化、民族宗教团结和睦文化、海内外寻根文化、工商业奉献文化,探索兼具地方文化风情特色的系列统战文化,创作精品艺术,形成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探索大众艺术与精英文化结合的文化精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些统战文化的艺术享受中,学习文化、享受艺术、提升品位、支持发展,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新亮点。要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统战文化作品,邀请统一战线文学作家深入基层挖掘统战文化资源,联手打造统战文化精品,推动统战文化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动力。
拓宽载体,务求实效,借助网络媒体加强统战文化建设。网络和新闻媒体是新时期统战工作拓展的重要载体,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统战文化发展成果的窗口,也是统一战线发挥新优势服务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网络媒具有传播快、实效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统一战线要与有关网络新闻媒体加强联系与沟通,在加强宣传统战工作的同时要及时向网络新闻媒体提供具有统战文化特色的题材,主动协助开设统战工作、统战文化类的栏目、专版及专题报道的节目,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了解、认识和支持党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了解统战文化。同时要善于挖掘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典型,挖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典型,挖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典型,通过有关会议和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给予宣传、鼓励,在社会上营造良好风气,以此推动广大成员学习效仿,为和谐社会发展树立榜样,促进社会和谐。要通过网络媒体向海内外同胞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地方文化,增强海内外同胞的中华意识、家乡意识,服务祖国建设和家乡发展。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充分发挥统战文化的融合功能,发挥文化统战的特殊作用,才能更好地营造大团结、大联合的局面,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